阿瓦金轩:百年老店的历史变迁
沿着苏州河拐进虹口的老弄堂,油墩子的香气混着吴侬软语飘过来。踩着青石板走到第三个岔口,那块被雨水磨得发亮的木招牌就会撞进眼里——"阿瓦金轩"四个字像是从老月份牌上剪下来的,边角还留着金漆剥落的痕迹。
一、煤油灯照亮的起点(1908-1927)
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的秋天,绍兴人金大年在虹口码头支起了煤球炉。这个原本在漕帮跑船的后生,用攒了五年的银元换来八张榆木方桌,挂起"金记饭摊"的布幡。清晨五点的梆子声里,刚卸完货的脚夫们捧着粗瓷碗,就着咸肉菜饭喝滚烫的豆浆。
时期 | 招牌菜 | 客单价 | 主要客群 |
初创期(1908) | 咸肉菜饭、猪油拌面 | 3个铜板 | 码头工人、黄包车夫 |
成长期(1923) | 八宝辣酱、响油鳝糊 | 1角2分 | 商铺掌柜、报馆记者 |
1.1 码头边的烟火气
金大年总在围裙上擦着手说:"阿拉做的是力气饭,要油水足、分量实。"灶台边摞着半人高的蒸笼,竹屉里码着腊肠、咸鱼,混着糙米蒸得油光发亮。跑船的绍兴同乡带来梅干菜,渐渐成了饭摊的招牌,食客们都说这味道"比老家的还落胃"。
二、石库门里的黄金时代(1927-1949)
1927年迁到现址时,金家长孙在店名里添了"阿瓦"二字。老茶客们至今还在争论:有人说这是绍兴话"阿爹"的转音,也有人坚持是当年租界巡捕房登记时写错了字。两层石库门小楼里,八仙桌上的锡酒壶开始装着花雕,穿阴丹士林布的女学生也会来买蟹粉小笼当早点。
- 1933年:推出时令菜单,春天卖腌笃鲜,秋天蒸大闸蟹
- 1936年:安装虹口区首批电风扇,报纸登了《冷气食肆探秘》
- 1941年:用鸡蛋票换来的存货研发"素蟹粉",成为孤岛时期名菜
2.1 弄堂里的交响乐
跑堂阿四的吆喝声能穿透三层楼板:"三楼雅座——虾籽海参走菜!"厨房后门永远敞着,小徒弟蹲在井台边刮鱼鳞,老师傅的炒勺在铁锅上磕出脆响。穿香云纱的太太们用手绢托着油纸包,拎回去的熏鱼还带着锅气。
年代 | 创新举措 | 社会反响 |
1930年代 | 推出"拆账制":厨师可分得菜金抽成 | 《申报》称"餐饮业劳资关系新范式" |
1940年代 | 设立"慈善灶":每日免费供应菜粥 | 获上海总商会"义商"称号 |
三、舌尖上的记忆传承(1949至今)
1956年的公私合营让铜招牌蒙了层灰,但后厨那把祖传的紫铜炒勺没离开过灶台。第三代掌柜金国梁把绍兴霉苋菜梗的做法教给街道食堂,自己偷偷留着做糟钵头的秘方。改革开放后的某天,香港食家蔡澜循着旧报纸找来,对着碗秃黄油拌饭连说三声"斩关"。
- 1988年:恢复老字号招牌,重刻银杏木楹联
- 2003年:登录《上海老味道》纪录片,引发怀旧潮
- 2019年:非遗认证"本帮菜传统烹制技艺"
现在的老师傅仍坚持用蚌壳刮黄鱼蓉,砂锅里炖着用三个钟头吊的高汤。穿AJ球鞋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油爆虾,白发老克勒用筷子尖点点桌面:"小阿弟,这个要趁热吃,冷脱就不灵了。"
斜阳把"阿瓦金轩"的影子拉得老长,对面便利店的关东煮咕嘟作响。穿白制服的外卖小哥在门口刹住电动车,保温箱里躺着两份蟹粉豆腐,配送地址是五公里外的新式公寓楼。